2011年6月3-7日,第47屆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ASCO 2011)在美國芝加哥舉行,大會以“患者·路徑·前進”為主題,ASCO主席Sledge教授承諾:“患者第一”,為癌癥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是ASCO的基本也是其目標;聚焦并致力于分子、臨床和研究路徑,以發現、發展和貫徹癌癥治療新方法;為已經取得的進步欣喜的同時,更要強調ASCO的使命,以大力推進未來癌癥研究進步。下面選摘會議中的部分精彩內容,與大家分享。
多發性骨髓瘤MM靶向治療:從實驗室到臨床——David Karnofsky紀念獎獲獎演說 哈佛醫學院 Anderson博士指出,近年來,一些新治療的出現和整合給MM治療帶來希望,“從實驗室到臨床”的理念進一步深入。以靶向性藥物elotuzumab(人源化抗CS1單克隆抗IgG1抗體)為例,臨床試驗顯示,其在MM治療中可獲得疾病穩定(SD),而臨床前研究提示來那度胺可增強其抗MM活性,研究者因此開展Ⅰ/Ⅱ期臨床研究,結果發現80-90%復發性MM對來那度胺+elotuzumab有反應;接下來又比較了來那度胺+地塞米松±elotuzumab治療復發MM的Ⅲ期試驗,促進了該藥物的審批。 演講最后,Anderson教授指出MM未來探索將進入基因組時代,例如利用基因譜檢測相關靶點以克服硼替佐米耐藥問題,及通過癌癥基因組學方法檢測新的治療靶點等,任重而道遠。
乳腺癌研究精選 1.局部晚期乳腺癌:不推薦常規使用AC+G方案 SWOG(美國西南腫瘤學協作組)的Ⅱ期臨床試驗,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術前接受AC+G方案(多柔比星24mg/m2/周+環磷酰胺60mg/m2/天,口服+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曾產生令人鼓舞的結果。 會上,SWOGS0221Ⅲ期研究顯示,2477例淋巴結陽性乳癌患者輔助治療中,與ddAC方案(多柔比星60mg/m2+環磷酰胺600mg/m2 +pegfilgrastim(免疫調節劑))相比,AC+G方案并不占優勢(HR=1.21,P=0.071)。因此研究者不推薦AC+G作為常規使用(摘要號1004)。
2.三陰性乳腺癌: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DNA修復酶)抑制劑未改善OS 既往Ⅱ期臨床試驗,iniparib(PARP抑制劑)+GC(吉西他濱+卡鉑)方案在改善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mTNBC)總生存(OS)期的同時沒有明顯增加毒性。 而本屆會議上美國一項Ⅲ期研究結果在療效方面未能對其進行驗證。對于519例mTNBC患者,iniparib+GC方案可顯著改善無進展生存(PFS,5.1個月對4.1個月,P=0.027),但是OS無顯著改善(11.8個月對11.1個月,P=0.284)。
淋巴瘤臨床研究熱點 1.初治DLBCL治療:R-CHOP14不優于R-CHOP21 利妥昔單抗(R)聯合環磷酰胺、多柔比星、長春新堿、潑尼松化療(R-CHOP)方案已證明可提高DLBCL(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的有效率和生存率。21天(3周)和14天(2周)為一個療程均為目前的標準方案。2009年ASCO年會上報告了英國2周與3周R-CHOP的對比結果,顯示兩組療效相似。 今年會議上,該研究組報告了生存情況結果,兩組的2年無失敗生存(FFS)率均為75%,2年總生存(OS)率,3周和2周分別為81%和83%,亞組分析也無顯著差異,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下,兩組毒性也無差異。
2.復發DLBCL治療:利妥昔單抗維持治療未能改善PFS 初發DLBCL患者R-CHOP治療有效后R維持治療未能帶來益處,關于復發DLBCL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后R維持治療結果,本次年會報告了CORAL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復發DLBCL 患者在接受R-ICE(利妥昔單抗+異環磷酰胺+依托泊甙+卡鉑)或R-DHAP(利妥昔單抗+地塞米松+阿糖胞苷+順鉑)方案加干細胞移植治療后予R維持或觀察治療,兩組生存期無顯著差異。因此,接下來還需要探索新的靶向藥物進行維持治療。目前多項Ⅲ期多中心隨機臨床試驗(包括Enzastaurin、依維莫司等新藥)正在進行中。
綜上所述,2011年ASCO年會上,幾乎所有的研究報告都貫穿了今年的會議主題“患者、路徑、進展”。整個會議主題凸顯了ASCO對改善癌癥患者生存及生活質量的期望,也鼓勵那些為癌癥患者帶來優質服務的學者去探索更有效的臨床試驗,從而為患者帶來更大的益處。 |